透過競賽 讓環保意識深植孩子心中
賽事報導
2025.01.12 瀏覽次數:240

◎林昱伶/臺北報導

第三名的黃邦宸分數是900分,學習到最好的環保是不製造垃圾,要少用一次性餐具。有空會利用PaGamO來加強複習領域科目,結果社會科有三次拿到100分,不只可以增加知識也加強科目,增廣見聞。[攝影者:周素瓊]

2024年12月25日在新北市中和國小電腦教室舉行第四屆環保防災勇士校內盃複賽,來自六年級十九個班級的前三名參加競賽者,一共有五十三位學生參加。從第一屆到今年第四屆,每屆六年級的學生都透過PaGamO 慈濟學習園地來練習作答,對環境保護、水資源等等知識都更加認識,從知而行,落實在生活中。競賽得分高的前三名的學生,將代表學校參加新北市縣市盃比賽。

◎環保防災勇士PK賽 學生受益良多

大愛媽媽以及電腦老師,一早來到電腦教室為比賽做前置準備,這次比賽的班級代碼及地圖代碼,大愛媽媽很貼心地列印後貼在紙板上,方便學生看清楚。參加比賽的學生陸續進入電腦教室,有的趕快開電腦練習答題,希望有好成績;有的人則是胸有成竹地坐好,等待比賽。
學生全數就定位後,大愛媽媽李懋嫦提醒大家作答時間為十五分鐘,不要攻擊別人土地,否則會扣分,要輸入班級代碼及地圖代碼。緊張時刻來了,倒數計時三、二、一,「開始」──全員專注地作答。
中和國小呂郁原校長表示,環保防災勇士PK賽今年舉辦第四屆,能夠延續持續的推動,讓學生受益良多。一次、兩次只是曇花一現,持續四年下來,代表在這區塊深耕,受到各界包括學校及學生的喜愛,才能夠持續地推廣。現在學習是多元化學習,透過學生喜歡的3C能夠正向學習,帶給孩子知識層面,寓教於樂,是很棒的結合。

◎認真學習獲高分

這次前三名的分數都非常高,都超過900分。第一名黃楷洵,分數有924分,能夠代表學校參加縣市盃競賽,讓他覺得既緊張又興奮,希望自己可以挑戰一千分。黃楷洵以前在家裡會用塑膠袋,從遊戲中知道塑膠袋對世界環境影響很大,現在的他已經有了改變,出門購物都會隨身攜帶購物袋,將所學到的落實在生活中力行,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黃同學因為學習了解到環保的重要,從自己做起不要製造太多垃圾;也會看新聞關心環境永續的議題。以前知道「水」運用在很多面向,但是水中的成分是完全一無所知,後來在練習題目後,學習到關於水的知識,像是水主要成分是鈣……
第二名的陳宥銘是901分,能夠代表學校比賽,很開心。學到自然保護,還有發生火災時應該怎麼做?以及聯合國的十七項指標。為了愛護地球,現在會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的寶特瓶、一次性筷子,學習到可以自帶餐具,買東西時自己攜帶購物袋。
第三名的黃邦宸是900分,在PaGamO學到以前從來沒有學過的知識,例如,電動車不一定更環保。以前覺得電動車比汽車更環保,因為電動不用汽油,完全不會產生任何有毒氣體;汽車使用汽油可能會產生黑煙,污染空氣。透過競賽,實際上了解到,電動車可能會產生其他種類的碳排放量,所以也不是很環保;最環保的方式是走路或騎腳踏車、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黃同學也學習到最好的環保,是不製造垃圾,所以要少用一次性餐具。有空的時候會利用PaGamO來加強複習領域科目,結果社會科有三次拿了100分,這些都讓他體認到不只可以增加知識也加強科目,增廣見聞。
地球只有一個,需要人人守護,從PaGamO環保防災勇士競賽中,學生們不只可以吸收知識,更能增強環保意識,體悟愛護地球要從生活中做起。

緊張時刻來了,競賽開始,倒數計時三、二、一「開始」,大家都專注地作答。[攝影者:周素瓊]

第二名的陳宥銘分數是 901分,學到自然保護還有發生火災時應該怎麼做?以及聯合國的十七項指標。為了愛護地球會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的寶特瓶、一次性筷子,買東西時自己帶購物袋。[攝影者:周素瓊]

大愛媽媽深耕校園,與學校互動良好。這次比賽的班級代碼及地圖代碼,大愛媽媽很貼心地列印後貼在紙板上,方便學生看清楚。大愛媽媽林好樣拿著班級代碼,方便學生看清楚。[攝影者:周素瓊]

學生就定位,大愛媽媽李懋嫦提醒大家作答時間十五分鐘,不要攻擊別人土地,會扣分,要輸入班級代碼及地圖代碼。[攝影者:周素瓊]

第一名黃楷洵,分數有924分,能夠代表學校參加縣市盃競賽,覺得既緊張又興奮,希望可以挑戰一千分。知道塑膠袋對世界環境影響很大,現在出門購物時都會隨身攜帶購物袋。[攝影者:周素瓊]

中和國小呂郁原校長(左)表示,現在學習是多元化學習,透過學生喜歡的3C能夠正向學習,帶給孩子知識層面,寓教於樂,是很棒的結合。【圖為,校長與前三名得獎學生合影。】[攝影者:周素瓊]

學校非常支持競賽,在校長及老師的幫忙下完成今天的校內盃比賽,校長與老師及前三名的學生合影。[攝影者:周素瓊]

新北市中和國小第四屆環保防災勇士校內盃複賽,六年級十九個班級一共有五十三位學生參加。競賽得分高的前三名學生,將代表學校參加新北市縣市盃比賽。【圖為,比賽結束,全體大合照。】[攝影者:周素瓊]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