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惠蓮,劉淑貞,文翊樺/嘉義報導

慈濟嘉義聯絡處舉辦第四屆PaGamO環保防災勇士PK賽。提升學生環保意識,透過寓教娛樂的方式學習,提高學生環保防災的認知,為未來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攝影者:陳世嫻]
為推動環境教育與防災意識,慈濟基金會與線上學習平臺PaGamO攜手合作,透過電競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環保與防災知識。慈濟嘉義聯絡處(20250312)舉辦第四屆PaGamO環保防災勇士PK賽 ,嘉義縣有一百二十所國小共三百四十四位學童參賽。
活動首先嘉義縣教育處長李美華先至電腦前體驗PK賽,處長移動滑鼠專注答題,題目皆答對,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雖然只有答兩題,也是一個有趣的體驗。處長並感謝慈濟基金會動員九百一十五位志工到校帶動PaGamO活動,慈濟的大愛精神保護地球的投入精神讓人敬佩。現在全球的氣候變化無常,教育孩子保護地球的環保概念,慈濟基金會以電競的娛樂方式引導孩童們保護地球是所有人的責任,也希望小選手們將環保概念傳承下去。
慈濟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也來到現場為學童們加油鼓勵,並表示,「今年的冬天很特別,冷得很早,而且特別的冷,又冷得很長。這就是全球氣候的無常改變,所以我們要很努力地來為保護地球盡心盡力。」
活動接續邀請與會貴賓上臺揭開競賽序幕,貴賓一同從鯨魚肚子拉出眾多垃圾,提醒大眾地球已受到嚴重的污染,做環保救地球是迫不及待的事。本日競賽分三場比賽取前十名共三十位學童,進入第四場的最後決賽。
◎鼓勵學子生活中落實環保
透過遊戲的方式進行環保教育往下扎根,現場的選手們全神貫注摩拳擦掌,專注答題的神情有勢在必得的決心。激烈的二十分鐘競賽後,前十名終於出爐,第一名是蒜頭國小戴沛昀:她平常在家裡就是一直練習,如果遇到錯誤的會更加的注意,她覺得從練習答題中得到許多知識,對將來到了國中或是高中裡有一些屬於化學元素的課題都可以應用得到,平時也會把不穿的衣服拿給需要的人及回收寶特瓶。
第二名也是蒜頭國小的郭釆靜:她說,爸爸是學校的主任很重視這樣的競賽,都會指導她競賽的訓練和規則,她平常在家從省水、省電開始落實在生活中。第三名的是南新國小的蕭崇鈞:他表示,平常在家都會用電腦練習答題,在外用餐時會使用環保筷,餐盒也會回收放進廢紙容器中。
為鼓勵學子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行動,可於家中或校園及社區回收點實際去參與,同學若有實做可填寫環保實作學習單,帶到活動現場參加抽獎兌換獎品,共有一百五十五位學童投單。現場準備許多豐富的獎品,提供孩子們抽獎兌換獎品。
◎體驗不同於學校的學習模式
內場有激烈的競賽活動,而外場也設有熱鬧的闖關遊戲攤位。嘉義縣環保局局長張輝川帶領八個攤位共襄盛舉,他强調設攤主題節能減碳,達到2050淨零目標,鼓勵學生參與環保、防災教育,介绍節水、省電、减少一次性用品等環保行動。採用互動式學習,提升學生環保意識,透過寓教娛樂的方式,提高學生環保防災的認知,為未來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並從2025年1月1日就規定旅店不提供拋棄式用品,提倡低碳旅遊。
柳溝國小地緣較偏鄉,校長陳媺慈一早六點就帶領本校與分校六年級十二位學生來到嘉義聯絡處參與電競賽。陳校長表示,這次參與,不僅讓孩子們體驗了不同於學校課堂的學習模式,也讓他們透過闖關遊戲強化了防災與衛生健康的知識。平常學校平時偏重宣導,而這次活動透過桌遊方式,更具體地培養了孩子的防災技能,並深化他們的學習印象。
學生黃芷翎特別喜歡「無菸1+1」攤位,認為這個活動最棒,因為不僅可以遊戲,還能獲取知識,甚至獲得結緣品,讓學習變得更有趣。這樣的寓教於樂方式,正是讓孩子們主動學習、深刻體驗的重要關鍵。
為促進全民行為改變,透過科技與教育的結合,突破時空限制,擴大全球環保與防災教育影響。慈濟PaGamO環保防災勇士PK賽為學生提供了全新學習模式,讓環保與防災知識不再受限於課堂,而是融入日常,讓每位學習者成為真正的環保防災小勇士。

透過遊戲的方式進行環保教育往下扎根,現場的選手們全神貫注摩拳擦掌,專注答題的神情有勢在必得的決心。[攝影者:劉志銘]

第四屆環保防災勇士Pk賽將於3月12日嘉義聯絡處舉行,志工們搭置帳篷,同心合力完成。[攝影者:林家芸]

柳溝國小校長陳媺慈表示,這次活動透過桌遊方式,更具體地培養了孩子的防災技能,並深化他們的學習印象。[攝影者:陳麗君]

嘉義縣教育處長李美華至電腦前體驗PK賽,處長移動滑鼠專注答題。[攝影者:劉志銘]

內場有激烈的競賽活動,而外場也設有熱鬧的闖關遊戲攤位。[攝影者:陳麗君]

學生黃芷翎特別喜歡「無菸1+1」攤位,不僅可以遊戲,還能獲取知識,甚至獲得結緣品,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攝影者:陳麗君]

活動邀請與會貴賓上臺揭開競賽序幕,貴賓一同從鯨魚肚子拉出眾多垃圾,提醒大眾地球已受到嚴重的污染,做環保救地球是迫不及待的事。[攝影者:劉志銘]

第三名的是南新國小的蕭崇鈞(右):他表示,在外用餐時會使用環保筷,餐盒也會回收放進廢紙容器中。[攝影者:陳世嫻]